当AI邂逅特殊教育
——海安市“天天向上 行知研习社”特殊教育学校分社举办专题交流分享会
为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创新与技术赋能,3月7日,海安市天天向上•行知研习社特殊教育学校分社成功举办“人工智能(AI)对特殊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专题交流分享会。活动由研习社核心成员李娟主持,校长许小燕领衔的9名教师围绕AI技术应用、课堂实践及教师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思路。
AI赋能:从课堂革新到个性化支持
活动伊始,许小燕聚焦自闭症学生需求,提出“AI驱动评估—数据画像—自适应教学”的个性化路径。她指出,AI可通过情绪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动态追踪学生表现,但需警惕技术依赖可能弱化人际互动的问题;陈丽丽则从干预创新角度,分享AI在言语训练、认知康复中的实践案例,并展望“AI+脑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前景;李娟结合生活案例阐释AI如何为特教课堂带来“精准化”与“趣味化”变革,她强调:“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技术赋能背景下,推动特教人的专业突围能,构建‘人机协同’的专业新生态。”
在个性化教育领域,语文课堂的AI融合成为亮点。李婷婷以老师巧用AI优化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为题,演示如何通过智能语音助手、AR情境模拟等工具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兴趣;徐梅则聚焦生活语文,探索AI在场景化教学、实时反馈中的落地应用,强调“技术需服务于生活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目标”。
技术温度:以科技点亮“星星的孩子”
任池以感人案例展现AI如何助力听障学生“听见”音乐、帮助视障学生“触摸”文字。她呼吁:“AI不仅是工具,更应成为传递教育公平与人文关怀的桥梁。”这一观点引发全场共鸣。
教师角色的转型同样备受关注。徐佳芹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设计师”的转变切入,提出AI时代教师需强化数据解读、情感引导等核心能力;王小洁结合AI平台“DeepSeek”的应用实践,强调“人本导向的技术开发”对特教的重要意义;杨倩霞则以全局视角剖析AI带来的资源普惠、伦理风险等双面影响,呼吁建立“技术应用规范与教师培训双轨机制”。
总结展望:锚定方向,共赴未来
活动最后,许小燕作总结发言。她高度评价分享成果,并针对研习社未来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拥抱科技,紧跟AI技术前沿动态;二是强化实践,推动校本化应用案例孵化;三是深化学习,构建特殊教育多元协同生态。她寄语全体社员:“让技术之‘智’与教育之‘爱’深度融合,为每一个特殊生命创造更多可能性。”
本次分享会通过理论碰撞与实践经验交融,为特殊教育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未来,海安特教人将继续以研习社为平台,在“AI+特教”的创新之路上行稳致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