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详细内容

校园新闻

海安特校:培训促成长 专业赋新能

来源:海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发布时间:2023-11-12 11:18:36 浏览次数: 【字体:

鉴于普通学校肢障学生人数逐步增多,需要的专业支持要求也与日俱增,为推动融合教育发展,提升普通学校专兼职资源教师专业能力,11月10日,由江苏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办,省肢障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承办,在海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普通学校肢障学生就学专业支持培训。

7c9aec841bb6416a9b112bbe3a874530.jpeg

此次培训面向全省各市(县、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教师、普通学校资源教师,海安市普通学校专兼职资源教师、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巡回指导老师共34人在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参加了此次线上培训。

活动伊始,仁爱学校副校长葛增国宣布活动开始,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四级调研员陈金鑫致开幕词。随后,全体与会者认真聆听了专家讲座。

唐妍《肢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诊断评估》

仁爱学校首席评估师唐研介绍了不同年龄肢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常见心理问题以及诊断评估方法。她指出肢体障碍学生的评估是从各个角度收集情报,全方位给予评价,且评估不是目的不是一次就结束了,应边和儿童相处,边改正目标或教育方法及支持。同时从心理专业角度认识孩子,建立接纳和自我接纳,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每个孩子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

顾义寒《肢障学生的课程调整与教学策略》

仁爱学校教务处主任顾义寒通过分析肢体障碍成因、不同类型肢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学段肢障学生的学习特点,指出肢障学生的学习需求:无障碍设施建设、设计个别化课程、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而课程调整主要是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以适应肢障学生的需求,遵循整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必要性原则,在实施调整时,应以肢障学生为中心,课程要素为内容,通过教学组织调整、教学实施调整、环境支持调整等教学策略,补偿缺陷,开发潜能,实现最小调整,最大融合。

薛婷《肢障学生教辅具的研发与应用》

江苏省肢体障碍儿童教育研究基地项目组长薛婷结合仁爱学校肢体障碍教育教学成果,视频与图片相结合,呈现了多样的肢体障碍学生辅助器具。同时详细介绍了移动辅具、康复训练辅具、教育辅具、日常生活辅具组成的肢体障碍学生辅具及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薛婷指出辅助器具的选择要以肢体障碍学生为中心,它的功能应包括保护功能、矫正功能、支持运动、促进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四大特点。

毛艳萍《肢障学生随班就读典型案例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毛艳萍以霍金、尼克胡哲、张海迪、李麟青等国内外著名肢体障碍人士融合的成功案例为铺垫,详细汇报了融合案例中的融合实践模式、融合教育原则、融合支持策略。同时从资源老师的角度指出肢障学生随班就读遇到了一大难题是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加强思想建设和心理疏导,将规定课程和选择课程相结合,文化知识教学与缺陷补偿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医学监督相结合,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实现真正的融合。

本次培训,加深了教师对肢障学生教育的认识,帮助教师进一步树立了科学的特需儿童教育观。融合教育有挑战,更有温度,老师们心怀同一个梦想,支持、接纳、包容、尊重每一个特殊需要的生命,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终审:特教陈丽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